纯金的心

  “山里山外”读后感  

      1

  前几年,丈夫的二姐从国外回来,我们陪着她到台湾各地去玩了一圈,许多年没回国的姐姐是个很爽快乐天的人,一路的行程也因而充满了笑声。
  回程的时候,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车,我们的车子在一条很高很长的桥上停了下来。那天天气很好,我们又不急着赶回家,所以虽然在桥上跟着别人大排长龙,我们仍然心情很好,谈兴也很高。
  我记得,我是那样对经组说的:
  “这也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我好好看一看桥下的风景。”
  想不到姐姐却这样回答我:
  “要是在这个时候有飞机来轰炸的话,我们可是一个也逃不掉啊!”
  我满怀诧异地看着她,一个看起来这样快乐的人怎么会有这样可怕和奇怪的念头呢?这眼前的青山绿水和“轰炸”和“死亡”又能够扯上些什么样的关系呢?
  当然,对我来说,丈夫的姐姐仍然算是客人,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也只能把疑惑藏在心里,没敢问出来。
  到了晚上,想了起来就轻声问正坐在身边的丈夫,他说:
  “我想,大概是她小时候挨轰炸挨怕了吧。”
  在读王鼎钧先生的“山里山外”时,王先生也是这样说的:
  ——一个在夜里逃过难的人看见夜,总是想起逃难,总是觉得前前后后飘荡着游丝一样的恐怖,不容易再领略夜景的美。
  一个在少年的时候就陷身在这种漫天烽火里的生命,怕终生是不可能忘记那些纵横的烙印了吧。
  读王鼎钧的“山里山外”,就是在读着一个灵魂在战乱里的烙印,读着一颗心在烈火里的锻炼。流泪是因为他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伤痛,微笑是因为幸好他有着一个真诚的灵魂,幸好他有着一颗纯金的心。
  幸好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他仍然保有着一颗象金子一样的心。

      2

  因此,在这样悲苦流离的岁月中,“山里山外”里的那个少年仍然能够用心用眼去体会周遭一切人物、事物与景物里的“美”,使得这一本书除了有扉页上所说的“有力地呈现了大时代中一个‘流亡学生’的感怀、理念、梦想和抱负”之外,更等于在我们的眼前用一支无法替代的彩笔,为我们绘出了那万里江山。
  在“山里山外”这一篇里,一开始就是这样写的:“我想翻越一座山。山以严峻的脸色对待我。它是万古千秋生了根的闸门,阻挡兵马,过滤游子,保证林木鸟兽。行人如水,自古绕山而行。
  忽听得有铜铃般的声音喊:“卖凉水!”吃惊中看见一位白了头发扶着拐杖的老婆婆守着水罐和碗,牵着一个六、七岁的男孩。男孩模仿雄鸡的姿势叫了一声:“卖冰水!”瓦罐和陶土烧成的碗都和老人的皮肤一样粗糙易毁,水却象孩子的声音一样清澈新鲜。
  一句“行人如水,自古绕山而行”便说出了人与山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与规律。然而在抗战的时候,所有的规律都被破坏了,少年必须要用一切的力量在山中跟随着前行者践踏出一条路来。
  但是,就算在那样荒凉的山路上也有生活,也有人家,也有祖有孙;小小六七岁的男孩用尽力气来叫卖他那白了头发的婆婆所准备好的凉水,所以要鼓起胸膛伸长了脖子,像只雄鸡一样发出声音来。
  我反复读着最后那两句:“瓦罐和陶土烧成的碗都和老人的皮肤一样粗糙易毁,水却象孩子的声音一样清澈新鲜。”那一座严峻的山,那一条荒凉的路,那祖孙二人和过路少年的一场相遇,那整个中国人都知道、都熟悉也都没有忘记的故事,就都在一碗清水中清楚而又完整地出现了——老人虽老而易碎却仍然坚持,那孩子虽小而软弱却有着天真的声音和勇气,少年虽然独行在荒山之中却有着不肯放弃的盼望;三个小小的人物说出了整个国家对这一场战乱的态度,说出了中国人在怎样的环境里也能生存、也要生存。你说,这样的笔,这样的功力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屏息慑服呢?
  这篇“山里山外”中还有一段:“——说到这里,平静的山里忽然起了一阵风,只觉远处的竹林起起伏伏,近处的树木雨打海潮一般响,惊起多少大鸟小鸟从竹丛里从林梢间冲出来盘旋飞翔。好像满山都有声音催我们赶路。就在这时候,眼前蓦地一暗,升起一股袭人的阴气,原来是山高太阳低,山峰遮住斜日,尽管远处还明亮如镜,暮色却早一步到了山腰。虞歌说:‘走吧,款晚先投宿。’我问今夜宿在哪里,她伸手向前一指,远处林梢挂着一匹灰白色的罗纱,我知道那是炊烟。”
  整段文字就是一整幅深深浅浅有风声也有日影的画面,深的地方不能再加一笔,浅的地方也不能再减一分。抗战到今天作者提笔的时候中间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以前一个荒山中的夕暮刻在少年的心上,竟然可以刻得那样深、那样清晰又那样动人。
  我想,除了是因为“当时年少”和“今日的功力“之外,恐怕还是因为有着那一颗象金子一样的心的缘故吧。

      3

  当然,如果只是赞叹作者写景写情的功力,这个世界上写得好的人有那么多,我们只需要静默领受,含着感激的心去阅读就可以了。
  但是看“山里山外”却一直有着一种非要说出来不可的感动。和朋友交换读后心得的时候也是这样,抢着要说话,抢着要说自己最喜欢是那一段和那一段,还有那一段。
  我喜欢作者写他书中的那个号长:“——中等身材,鼓着个圆圆的肚子,显得很矮;眼球上总是缠着血丝,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吹号把微血管吹涨了。这副模样,穿上军服也显不出威武,更何况他的风纪扣多半敞开,他的皮带多半挂在肚皮上,他在操场里出现的时候,皮带上又多半挂着一支闹钟,每走一步,那支闹钟就重重的拍打他的大腿,闹钟的打的打指挥他,他就打打的时指挥我们。”
  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号兵有着一个愿望,想在这一千多个流离失所的“小鬼”里找一个徒弟来传他师父江南号圣一门的香火,学生们让他失望了,他也只好叹口气说:“唉,年头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学这一行了。”
  但是,等到前来挑战的年轻号兵心服口服向他跪倒求他收留的时候,他却又坚决推辞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倒是炊事班长了解他:“号长那里是想徒弟?他是想儿子;再说也不是想儿子,他是想老婆!”
  这样一个寂寞的人几乎可以如愿收到一个徒弟的时候又狠不下心来。原来可以在灾民中买到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但是在该谈的都谈过了,只等一手交钱一手交人的时候却又被骨肉分离的惨况改变了心意。
  因此,号长是一个只能顶着老天安排好的路往前认命地走着的中国人,因此,在中秋的夜里,他用号音来安慰游子的时候,心情其实也是和游子一样的——“心里哀也不是,乐也不是,只是在冷清里想一种温柔,在现实里想一阵茫然。”
  坐在月色里,坐在‘清光注满大气,流泻漫山遍野”的月色里,游子渴望着遥不可及的亲情。“月亮偏西了,月光引起的惆怅,引起的想象,形成一到重担,压得我们永远坐在那里,不能起身。我们甚至连改变姿势的气力也没有。月神把我们点成了化石,一种会流泪的化石。”
  本来说好是这天晚上取消晚点名,不吹熄灯号的。
  但是,“就在这近乎麻木和自弃的时候,号声响了,老号长似乎没有睡。今夜,他似乎挂念我们。他似乎把教官宣布暂时废止的熄灯号断然恢复了。他要提醒我们夜深了。他要催我们上床,劝我们珍重。今夜的熄灯号比平时低沉一些,比平时缓慢柔和。号音象暖流一样冲刷我,由我的头顶沿着脖子灌下,使我全身酥麻。我没有动,别人也没有。可是号角继续在吹,吹了一遍再吹一遍。他不唤回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知觉,誓不罢休。他用即生即灭的号音和万古千秋的月魄竞争。一遍又一遍,他吹出那有厚度的声音,有磁力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号声音综合了箫的声音,琴的声音,母亲的声音,爱人的声音。
  一遍又一遍,他简直要把月光吹熄。
  一遍又一遍,他终于把一块块化石吹醒。”
  每次读到这里,都不自禁地会落泪。我想,王鼎钧已深爱着这一个不平凡的小人物,所以,在全书的最后一段,在好漂亮的火把前,在跳动的火光里,在同学终于和解了的欢呼之中,在巍峨的铁教官出现的时候,他也让号长重新拿起那一把军号来。
  “终于惊醒了号长,他从阁楼里爬出来,做游行队伍的开路先锋。他以退休之身,披甲再起,反复吹奏一支进行曲,依然嘹亮,依然雄壮,依然如来自天上,依然如九泉相应。

      4

  翻开“山里山外”这本书的第一页,在目次之前,就写好了八个大字:
  “本书人物均系虚构
  我想,初看这八个字的意思,好像作者是希望我们把这一本书当作小说来看,最好是不要深究。
  但是,把全书都看完了以后,再回头来看这八个字的时候,我却觉得这八个字还有还有没有说完的话,没有说完的意思。
  那个意思就是说:本书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其中每一个人所代表的生今却都是有血有肉,再真实也没有的。本书中有些情节也许是虚构的,但是在这些情节之后的故事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也都没忘记过的。
  书里面每一个人都在,每一个人都有他特有的声音,特有的形象和特有的举动。
  请先看这一个:
  “——我看见那戴着白手套的手。看见黄呢军服上快刀裁过似的棱折。看见斜阳的光线在他黑色的靴筒上弹跳。看见他好像从钱币上走下来的侧影。……我看见了他的高大,等他转过身来站在台口,我又看见他的宽阔。那个站在他身后一角的分校长就是膨胀三倍也赶不上。他是穿上衣服的一块岩石,而分校长是披上衣服的一棵竹。”
  这是总校长。
  请再看这一个:
  “——不料进来的是个女同学,高个子,脸膛黑里透红,颧骨油亮,她是谁?好像见她打过女篮的前锋,名字不知道。”
  她就是有勇气有胆识的顾兰。
  还有死用功的申包胥,爱做大哥的何潮高,美丽的有着一嘴好看的白牙的虞歌,喜欢一路走一路画的菊秋,从无戏言而又象谪仙一样的音乐老师,还有愤愤不平的佟克强,这些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都可能是虚构的。
  可是,那些没有名字的人物充塞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虽然也许只出现一两次,有时候甚至只用两三行就交待了他们的一生,我们却绝不能相信他们也是虚构的了。
  让我们看这一段:
  “庙门之外,风正抚弄遍地带芒的麦穗。风也拂过我洗过烤热过的毛孔,特别轻柔。在春风是我看见一队人、一个奇特的队伍走来,人与人之间连着绳子,四条平行的绳子穿过他们的身体,远远看去,这些人好像扶着缆索小心翼翼的通过危桥。他们的目标也是这座楼。等到距离近了,才知道这些瘦弱、疲惫的人,被人家用长长的绳子结成一串,组成一条多肢的爬虫。”
  这些人是没名没姓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的人物,在书中是少年亲眼看到的新征的壮丁,濒临死亡边缘的饥渴的“壮丁”。
  再看另外两段:
  “出校门,简直就是钻隧道了,两壁贴满了黑溜溜的眼睛,隐隐的闪着星星点点的光。这么多眼睛看我们西迁!我觉得附近的老百姓全来了,来怜惜我们的漂流,来赞佩着我们的奋斗,来看只有抗战时期才有的壮丽的一景。我们的眼也乌溜溜,彼此隔着重重黑纱,交换匆匆一瞥,流星一样在他们眼底消失。
  ”——在我发怔的时候,多少人从我身旁流过去,领队的何潮高溜到我眼前来,人没停,话留下,他催促我:“跟上去,当心掉队!”
  ‘谁在学校里?’我追上去。
  ‘老百姓点着火把拣东西,拣我们丢下不要的东西。’
  我听了,惊讶、怅惘和滑稽的感觉混合著袭来。我还以为他们舍不得我们呢,原来,是他们聚集在那儿等着拣垃圾。说不定,我们早走、快走,方称他们的心。
  难道真是这个样子吗,我不肯相信!”
  在这两段里面出现的老百姓,甚至连面容都没有看见,只有“两壁贴满了黑溜溜的眼睛,隐隐的闪着星星点点的光”。
  我们再看一段:
  ‘——门外巷内扶老携幼许多人,说是要瞧女扮男装的游击英雄。有个老太太一直追问老伴;‘你看他真是女的吗?真是女的吗?’有个女孩上来拉顾兰的衣角:‘你认识不认识双抢黄八妹?’顾兰受也不是,辞也不是,笑得尴尬。然后,他们把注意力投给陈光明,看他一步高一步低,看他龇牙咧嘴,看他额角比别人先出汗。有个小伙子从后面挤到前面来问:‘你的脸,是鬼子的炮火打的吧,’不等他回答,一把挽住了。‘你要到那里去?我推车送你。’说完,去推他的骨碌骨碌的独轮车。”
  在这里,老百挂靠近了,有对话了,有行动了。那个壮健忠厚,推着独轮车的小伙子离不开母亲,不能亲自去打鬼子,因此非要让他以为是被鬼子炮火打伤的陈光明坐在他的独轮车不可。在这里,作者让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真实可亲的中国人。
  所以,在全书每一个段落里,充满了我们无论如何也都认得出来的真实人物,我们无论如何都能亲切感觉到的中国人。不管他们是全身蜡黄,濒临死亡的壮丁,是无声无息打着火把去拣垃圾的民众,还是围拢过来表达他们的羡慕与同情的乡民;我们都认为没有一个人是虚构的,没有一个人可能是虚构的。
  在八年抗战,甚至更长久的战乱时光里,王鼎钧把每一个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同胞都记下来了。这些血泪经历也许是他身受的,也许是他听说的,在他心里藏了四十多年,这样长久的埋藏终于形成了一种力量,让他不能不写,不得不写。于是,在也是掺和着血泪写出来的字句里,每一个受过苦的灵魂,每一个谦卑忍受过的心灵都顺序地走到我们的眼前来,向我们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一场浩劫,和浩劫里他们每个人身受的痛苦和忧伤。
  在读完了这样的一本书以后,我实在很希望王鼎钧先生能在书的最后一页再加上一句话:
  “本书人物虽系虚构,他们的遭遇却是绝对的真实!”

      5

  中国人真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在怎样的苦难里都活过来了,在怎样卑贱困苦的境地里都不倒下去,都沉默地忍受着一切、沉默地往前一步一步地走着。
  抗战八年好像结束了,可是跟随着那一场战争所牵连出来的颠沛流离到今天还没有完。
  我是个在抗战最后的末期才出生的人,所以,整个战今的阴影并没有直接影响到我。但是,“覆巢之下无完卵”,象我今天这种奇怪的命运也是因着这场浩劫而形成的。
  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地方竟然可以是我的故乡,所有的知识也不过只是父母所告诉我的一个名字而已。三十多年的乡愁只有在候鸟鸣空而过的时候心中方觉得刺痛,因为我已是一棵移植的树深植在温暖的南国。
  心里不是没有想说的话,也不是没有埋藏着的故事,但是如果不能把它们用最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话,不如还是继续埋藏起来的好。
  读了王鼎钧的“山里山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一个时代的见证”。我想,用整个心灵整个生命去面对着这个世界,在几千万几万万看过来的人中间,总会有一个人提起笔来写的吧,总会有—个人提起笔来写下我们这个时代里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欢乐与痛苦的吧。
  如果我是那些不能写的中国人中间的一个,就让我好好地去过我的日子,把我的故事留下来,等著有一天有一支笔会重新将我提起,重新把我从那已经远去的年月里再现出来。
  如果,如果我是那些可以写的中国人中间的一个,那么,我更要好好地去过我的日子,不管会遭遇到怎样的挫折或者怎样的误解,我都要把它们看成是长路上必经的锻炼,我要努力去面对生活,努力让自己也终于可以保有着一颗象金子一样的心。
  中国人的遭遇在等待着中国人来写,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每一颗逆来顺受的心灵里的光芒与烈火。
  我想,王鼎钧先生在写“中国人三书”的时候,必定也是有着这样的心情与信心的吧。
  我向这样的一支笔致我最深深的敬意。
 
  卷一 初夏
  桐花
  有月亮的晚上
  生命的滋味
  淡淡的花香
  灯火

  卷二 流过的声音
  眠月站
  池畔
  两种时刻
  中年的心情
  写给幸福

  卷三 旁观的心
  孤独的行路者
  严父
  贝壳
  荷叶
  十字路口
  马樱丹
  鸡蛋花
  台湾百合
  争夺
  栀子花
  苦楝
  唯美

  卷四 笔记
  飞翔
  一朵白莲
  静寂的角落
  坚持的长春藤
  关山月
  纯金的心

  卷五 我的选择
  我的选择
  没寄出的信
  悠长的等待
  国庆

  卷六 短歌
  独白
  镜里与镜外
  给我一个岛
  天真纯朴的心
  书与时光
  孤独的树
  此刻
  我的抗议
  寒夜
  困境

  卷七 千山之外
  雾里
  画幅之外的
  写给生命
  街景
  画展
  红尘

  附记